、龙湖街道、谯楼街道的土地,是省自然资源厅2024年部署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,如今正通过优化空间布局、强化生态修复和产业导入,实现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协调发展,助力“美好
息县位于信阳市东北部,被誉为“中华第一县”,是全国优质弱筋小麦主产区。试点区域涵盖3个行政单元、22个行政村,人口15.3万,面积25.7万亩,耕地面积14.4万亩。
然而,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:宝贵的耕地资源破碎化严重,村庄建设用地闲置低效,“空心村”与“路边店”并存;沿淮部分沟渠淤塞,阻隔了城区与淮河的水系、生态联系;乡村基础设施薄弱,产业“单打独斗”,丰富的沿淮资源难以串联成势。
面对难题,息县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。试点建立了“政府+部门+公众”的联动机制,县委书记、县长挂帅,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。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实施,农民全程参与规划与决策,确保主体作用发挥。同时,推行分成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:补充耕地收益归村集体,产业项目收益用于还款和村民分红,保障各方权益。
针对空间问题,当地以问题为导向优化空间布局,以淮河为纽带串联产业资源。通过用地布局调整,整治低效建设用地1182.42亩,新增耕地3402.06亩;实施黄坎沟清淤疏浚4.5公里,建设生态护岸,打通城区至淮河生态廊道。
产业方面,bwin官网当地发展“种养——加工——仓储——物流+文旅”融合模式:整合万亩红薯种植基地,为河南豫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原料;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黄金梨加工和中草药仓储;依托淮河航运,建设码头和转运中心,串联历史文化资源。
耕地保护与农业升级:耕地面积增加3402.06亩,图斑减少102个,质量稳定在8.2级。近郊万亩良田初具规模,推进机械化种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,提升粮食产能。
生态修复与空间融合:黄坎沟生态廊道连通城乡水系,促进生态共享,打造城市田园客厅。结合淮河航道,串联古村资源,提升文旅吸引力。
基础设施提升与产业融合:新建道路7500米、污水管网2703米,改善龙庙村、尹湾村等人居环境。林下经济和蛋鸭养殖规模化,红薯基地带动酸辣粉加工,黄金梨深加工提高附加值,融资4.39亿元保障产业投入,形成“生态+宜居+种养+加工+文旅”产业链。
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。我们立足城郊区位和淮河优势,通过系统规划、创新机制、综合施治,不仅守住了耕地红线、改善了生态环境、扮靓了乡村面貌,还盘活了资源要素,构建了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,为‘美好息县·淮上明珠’注入了强劲动能。”息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刘喜峰说。
息县这一试点,为城市近郊、沿河发展、农业资源丰富但面临空间利用难题的地区,提供了可借鉴的“息县方案”。它证明了,通过科学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,能够有效整合城乡资源,打通发展堵点,绘就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协调发展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,让淮河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